最近一段时间,不少跨境电商老板和财务人员的手机陆续收到了来自各地税务局的短信提醒,内容惊人的一致:“申报收入与平台数据不符……。” 这源于2025年10月正式实施的互联网平台涉税信息报送新规。根据国家税务总局2025年第15号公告,亚马逊、eBay、TikTok Shop等境内外电商平台需要按季度向税务机关报送卖家的身份信息和收入数据。 平台首次报送已在10月31日完成,涵盖7-9月的交易数据。税务部门现在拥有了平台报送数据、企业申报数据和海关报关数据三方信息,可以轻松进行交叉比对。数据显示,已有超过6000家平台完成信息报送备案。
一、数据差异源头
跨境电商税务申报与平台提交数据出现差异,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汇率折算差异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根据政策要求,平台在报送数据时,需按报送当月首日或业务发生当日的汇率折算。
但为方便起见,平台通常在报送月(如10月报送第三季度数据)使用当月统一汇率折算前几个月的交易总额。而企业日常做账是按交易当月或实际收款时的汇率确认收入,时间差导致汇率波动直接影响折算结果。
收入确认时点不同是另一大因素。平台通常按订单完成时点(如买家确认收货)统计并报送数据,而企业可能按发货时点确认收入。这个时间差可能跨月,导致数据归属不同纳税期。
收入口径差异同样值得关注。企业可能按离岸价(FOB)确认收入,而平台报送的是到岸价(CIF)或订单总金额;企业可能扣除了平台佣金、广告费后按净额申报,而平台报送的是订单全额。
此外,刷单、退货处理延迟、未开票收入未申报、为避开增值税而买单报关出口、跨境出口模式(如9810海外仓)收入确认复杂性等,也会导致数据差异。
二、税务部门如何发现差异?
目前,税务部门已经构建了全方位的监管网络,通过三大渠道获取数据:平台数据推送、报关数据对接和企业自主申报。
系统会自动比对多源数据,识别差异项并触发预警。一些地方税务局已开始向企业发送《税收风险提示函》,指出如“平台报送收入净额合计与增值税申报收入不匹配”等具体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税务部门可能以“收入减退款”作为认定的申报口径。这意味着,原先许多卖家习惯的“按回款申报”方式已不再符合要求。
有卖家透露,税务部门掌握的数据与亚马逊后台的Income数据基本一致。这表明,税务部门对平台数据的掌握已非常精准。
三、差异背后的合规成本困境
对于许多卖家而言,数据差异背后是一个棘手的合规成本问题。
典型情况是:平台销售额为100元,回款额可能只有30-50元,因为平台扣除了佣金、广告费、配送费等。若按全额销售额申报,卖家需为没有实际到手的金额纳税;而海外平台费用往往难以获取国内税务机关认可的合规抵扣凭证,导致税负可能远超实际利润。
另一方面,以往一些卖家通过分拆店铺、变更主体等方式拆分收入以规避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但现在平台实现全店铺收入数据合并报送,这种操作空间被大幅压缩。
有卖家坦言,仅第三季度销售额就已突破600万,平台数据一提交,很快就收到了税务部门的提醒。
四、三步应对数据差异问题
面对数据差异问题,卖家可以采取以下务实步骤:
立即自查,主动补报。下载亚马逊等平台第三季度的销售报告,仔细核对平台销售额与申报数据间的差异。如存在漏报,建议主动办理更正申报,避免逾期产生滞纳金。
调整申报基础,转向“权责发生制”。坚决从“按回款申报”转向按订单生成时的销售额全额申报,即使款项尚未到账。
准备证明资料,做好沟通准备。对于刷单、退货等合理解释,需准备刷单合同、资金回流凭证、退货记录等证明材料。对于平台费用,即使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也应保留形式发票(Invoice)或扣费凭证,作为企业所得税前成本扣除的辅助依据。
五、长期合规策略构建
长远来看,跨境电商企业需要构建持续的合规机制:
确保“四流合一”。确保合同流、发票流、资金流和货物流的统一,特别是避免使用个人账户收取公款。
优化供应链获取进项发票。统计显示,无票采购的一般纳税人综合税负率可能高达38%,而有票采购则可降至2.5%。应优先选择能够提供合规发票的供应商。
善用政策红利。例如,已形成一定规模(年销售收入千万级卖家)的企业,设置合规的跨境架构,国内公司申请进出口资格认证,享受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红利。
至于已经发生的欠税,立即补交是唯一方法!历史遗留太大,主动与税务机关沟通。如果当前按全额申报确有困难,可尝试准备平台数据、企业账册等资料,向税务机关说明情况,探讨阶段性解决方案。重要的是展现积极配合的态度。
随着2025年第三季度数据报送完毕,税务部门对跨境电商的监管已进入常态化阶段。各地税务机关的执行细节可能略有不同,但数据透明化、监管精准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对于跨境电商企业来说,关键在于转变观念——从“如何减少税款”到“如何合规经营”。真正需要担忧的不是税负增加,而是因不合规导致的经营中断风险。
合规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已有账号去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